close
轉自 http://web.pts.org.tw/php/html/island/list.php?pbeno=1488 在海上來回搜索、在岸上痴痴守候,一群人不斷尋找白海豚的縱影,終於白海豚現身海面。當台灣白海豚的命運,緊緊連結著台灣西海岸國土的變遷,搶救白海豚,等於一場守護國土的運動。許多人不斷加入,希望守住最後濕地,看見幸福的白海豚… |
搶救白海豚
| ||||||||||||
成功大學鯨豚研究中心,長期進行白海豚棲息水域調查,2005年在台南海邊,拾獲白海豚死亡標本,進一步理解白海豚的身體構造。王建平教授表示,國內目前有五具白海豚死亡標本,對白海豚的生理現象、病理分析、食源種類,甚至完整的洄游習性,都有待進一步的瞭解。 對漁民而言,白海豚是很久前就存在的海洋生物,幾十年前的數量,並沒有這麼稀少。雲林台子村莊船長回憶二十年前,曾經一次看過五十多隻,他說白海豚不怕人,常常會游到船邊觀望,樣子真的很可愛。 對於魚類資源的缺乏,長期在海上捕魚的莊船長感受最深,他直指工業區的開發、污染,造成魚類減少和洄游路線的中斷。當魚類沿岸南下,繞過彰濱工業區就必須往外海游,造成近岸無魚,連帶白海豚也缺乏食源,族群開始減少。 迷人的白海豚,在蔚藍的海洋上起伏,當我們瞭解牠越多,才知道牠過得並不快樂。 這種先破壞自然棲地,再訓練野生動物適應的作法,成為生態保育的荒謬思考,引起環保團體強烈不滿。開發單位引用的研究結論,倒底是不是正確客觀?媽祖魚保育聯盟陳秉亨表示,訓練白海豚通過通道,可能還沒實驗成功,就全部死光光。台灣蠻野心足協會文魯彬律師則氣憤的說,開發單位錯誤引用,參與研究的科學家沒有出面說明事實。 面對白海豚的生存爭議,各種研究數據有不同的解讀,立委田秋堇在白海豚公聽會上表示,國際說白海豚瀕危,政府還說不清楚,既然不瞭解,就應該停止開發先做調查,沒有一邊調查一邊開發的道理。 面對政府全力推動國光石化,破壞西部海岸濕地的最後淨土,蔡嘉陽發起全民募款,購賣濕地的環境信託運動,希望從政府與財團手上,搶救屬於人民與生態的珍貴濕地。蔡嘉陽表示,募款信託如同全民公投,表達全民對土地之愛,更多人的加入,買下土地信託公益,能讓政府知道,國土不能為財團無盡開發,必須為物種與人民留下生活場域。 搶救白海豚,隨著議題深化,已經不是單純的物種保育行動,而是連帶關心國土安全的環境議題,守護這片美麗土地上,所有生存的物種,以及自然和諧的生活。 搶救白海豚,隨著議題深化,已經不是單純的物種保育行動,而是連帶關心國土安全的環境議題,守護這片美麗土地上,所有生存的物種,以及自然和諧的生活。 隨著白海豚議題的擴散,更多的人加入搶救白海豚的行動,才發現在追尋與抗爭的過程中,白海豚有如一面明鏡,沉默的、明亮的,映照著每個人的心靈,對於物種的愛心,還有對於土地的愛惜。 |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