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魚少怪海豚》


 漁民批保育過度 保育團體不滿


 


自由 更新日期:2011/09/14 04:21






漁民指延繩釣只有釣到魚頭 魚肉被海豚吃掉



自由時報記者游太郎/花蓮報導〕漁業署日前在花蓮舉行「台日漁業科研合作研討會」,花蓮漁民將漁獲量減少歸咎於「海豚保育過頭」,連日來引起保育團體的不滿,認為漁獲量減少因素很多,將矛頭指向海豚並不公平。



區漁會:並非針對海豚



花蓮區漁會總幹事王鐙億昨天指出,日前台日漁獲科研合作研討會中,與會的學者專家提出花蓮海域漁獲量近幾年來大幅減少的研究報告,他隨後針對現況,綜合漁民對漁獲量減少的觀察和反映,提出區漁會的立場和看法,評估漁獲量大幅減少原因,包括海水水溫過高、氣候不穩定和海豚過度保育,他並非僅針對海豚,只是提出現況供與會人員參考。



保育團體:無法苟同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辦公室主任賴威任表示,漁會提出海豚過度保育的立論依據,實在令人無法苟同,野生動物保育法在民國七十九年八月將鯨豚列入台灣保育類動物名錄,若將海豚過度保育與漁獲量大幅減少劃上等號,從七十九年以後,花蓮地區的漁獲量勢必逐年遞減,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他說,依漁業署公告的「漁業統計年報」,近十年花蓮縣漁獲量最少的是民國九十二年的一千九百餘公噸,最多的是九十五年的四千餘公噸,去年漁獲量也還有約三千三百公噸,年漁獲量是時增時減,並非呈單一遞減趨勢,因此,漁獲量怪罪於海豚並不公平。



漁民:盼政府關心生計



王鐙億說:「經常延繩釣拉起來只剩魚頭,魚肉都被海豚吃掉!」漁民看到後心都在淌血,海豚吃飽了,漁民卻要餓肚子,到底海豚比較重要?還是漁民的生計重要?政府在保育海豚之餘,也應多為漁民想想。



賴威任說,既然漁獲大幅減少,而海豚是食物鏈中的「獵食者」,自然界中不可能會出現「被獵食者」減少,而「獵食者」反倒在食源缺乏情況下大幅增加情況,因此,希望漁會不要再怪罪於海豚。


 


-----------------------------------------------------------------------------------------------------------------------------------------




《看問題》保育與生計共存 受考驗

 

自由 更新日期:2011/09/14 04:21 記者游太郎/特稿

 



花蓮海域漁獲量逐年減少,漁民將禍首指向海豚,保育團體卻為牠們叫屈,雙方針鋒相對,海豚未來的生存令人憂心,但漁民的不滿如何紓解?值得相關單位檢討及因應。



漁民們對海豚的不滿,從七十九年將鯨豚列入保育類動物後,幾乎只要有漁業會議就會砲聲隆隆,他們針對的對象不包括以浮游生物為食物的大型鯨類,而是聰明、靈巧、活潑且數量驚人的海豚,過度保育的聲浪迄今未曾停歇。



鯨豚保育是國際趨勢,台灣自然無法置身事外,但漁民們也以鄰近的日本為例,每年會訂出捕殺過量海豚的數量,且規定在特定時間捕獵,這種作法見仁見智,很可能引起國際對台灣保育的負面觀感,對政府而言,要做出這樣的決定確實有困難。



花蓮海域的漁獲量逐漸減少是事實,當然原因不能都怪海豚,但牠們吃掉漁民辛苦釣、撈捕的漁獲也是事實,叫漁民們眼睜睜地看著損失,辛酸卻必須往肚裡吞,損失又豈是保育人士所能體會,情何以堪!



諷刺的是,花蓮海域每年賞鯨季的鯨豚發現率高達九十五%以上,發現率愈高,在漁民眼中,就代表海豚數量愈多,他們的損失也就愈大,雖然也有漁民因賞鯨而獲利,得失之間,讓漁民們愛恨交加。



其實,在颱風、豪雨過後,農作物有損失,政府多會災害補助,讓農民的損害降至最低程度;漁民們因政府的保育政策,無端損失了賴以生存的漁獲,是否應比照農損而予補助?對海豚的怨恨自然會減少,值得漁業署檢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